Language:/ENG

拍賣市場新聞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中國瓷器款一覽表


中國瓷器的產生和發展

中國首先發明和使用的用高嶺土等燒制而成的傳統工藝、日用品。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,中國的先民就已經製造和使用陶器。在制陶工藝發展的基礎上,于35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,創造出了原始瓷器。經過長期的改進,在西元2世紀的漢代末期,燒制出成熟的青瓷。以後,瓷器由中國傳播到其他國家,中國在世界上博得「瓷之國」的稱號。

 

夏、商、周朝時期的陶瓷文化

商朝殷虛的遺址中挖出的陶片、陶罐包括很多種款式,有灰陶、黑陶、紅陶、彩陶、白陶,以及帶釉的硬陶,這些陶器上的紋飾、符號、文字與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關係。青器的成本高只能為貴族享用,廣大民眾的各種生活器皿只能採用陶器。因此可以瞭解商代制陶工藝也得到普遍的發展,帶釉的硬陶在這個時期已經出現了,釉色青綠而帶褐黃,胎質比較硬,呈灰白色。陶器在此時已經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,應用範圍較廣,大略可分為日用品類、建築類、殉葬類、祭祀禮器類。朝廷對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視。


秦漢時期陶瓷文化

秦漢-古代的建築多採用木料來架構,不易久存,所以一些偉大的建築,如秦代的阿房宮和漢代的未央宮,都無法完整保存下來,但仍可在殘存的廢墟中發現瓦當及漢磚等遺物,藉以略窺古代建築的規模。


隋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

西元五百八十九年,楊堅篡北周並南陳,統一中原,改國號為隋,隋的朝代雖短,但在瓷器燒制上,卻有了新的突破,不但有青瓷燒造,白瓷也有很好的發展,另外此時在裝飾手法上也有了創新,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—貼花,就是一例。

 

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

到了唐代,瓷器製作可為以蛻變到成熟的境界,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時代。因為陶與瓷的分野,在乎質白堅硬或半透明,而最大的關鍵在於火燒溫度。漢代雖有瓷器,但溫度不高,質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,而發展到唐代,不但釉藥發展成熟,火燒溫度能達到攝氏一千度以上,所以我們說唐代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代。唐代最著名的窯為越窯與邢窯。


五代十國時期的陶瓷文化
這個時期較為有名的是後周世宗的柴窯,以天青色為主,世宗評為「雨過天晴雲破處、者般顏色作將來」,所以有「雨過天晴青」的美稱。陶路上記載「青如天、明如鏡、薄如紙、聲如磬」,可略知其製作精美。越窯到了五代,一度成為吳越王錢氏的御用器皿,臣庶不得享用,因此當時又稱為「秘色窯」,皆屬於青瓷的製造。

宋朝時期的陶瓷文化—集瓷器之大成

後周趙匡胤奪取政權,建立宋朝定都開封,歷史上稱為北宋。宋代的陶瓷氏我國的鼎盛時期,「宋瓷」也是聞名世界。定窯、汝窯、官窯、哥窯、鈞窯為五大名窯,形制優美,高雅凝重,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,即使後人仿製也少能匹敵。


元朝時期陶瓷文化

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,瓷業較宋代為衰落,然而這時期也有新的發展,如青花和釉裡紅的興起,彩瓷大量的流行,白瓷成為瓷器的主流,釉色白泛青,帶動以後明清兩代的瓷器發展,得到很高的成就。

 

明朝時期陶瓷文化

我國的陶藝發展到了明代又進入一個新的旅程,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為主,而明代之後以白瓷為主特別是青花、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產品,而景德鎮更成為主要的窯廠,規模最大,一直延續明清兩代五、六百年而不衰,描寫當時盛況為「晝間白煙掩空,夜間紅焰燒天」。

 

永樂軒德時期為青花瓷器的早期,雖然比不上甜白、脫胎的精緻,但由於蘇泥渤青鈷料的輸入使用,使這時期的青花大放異彩;畫工的藝術修養很高,利用青料的散暈,作末骨花卉的筆法,產生水墨的趣味;有的利用線條上不同濃淡,產生活潑的變化,顯得更為生動有力。元代以來回教的輸入也給此時帶來豐富的圖案,加上中國繪畫的運用,佈局內容清晰明朗,感覺出他的雄渾古樸。


成化、正德為青花瓷的中期,此時蘇泥渤青已用完,改用平等青,色淡比不上蘇青的濃郁,更無散暈水墨效果,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細緻的表現方面發展,繪畫手法力求精練,細描勻染,加上白瓷薄胎,達到精緻的目標。

 

嘉靖、萬曆年間為青花瓷之晚期,回青的使用,給嘉靖諸窯帶來盛況,色彩濃豔而強烈。此時產量較大,並由荷蘭船運往歐洲。

萬曆年間有名的五彩、鬥彩、成為後世彩瓷發展的基礎,甚至日本伊萬里古瓷也是根據這時期的鬥彩發展出來,「萬曆彩」也就在史上成名。同時又有紅地黃彩、藍地黃花、紅地青花、黃地青花五彩、描紅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窯之大成,圖案更是千變萬化、增加許多。

 

明代開始,窯址都趨於集中在景德鎮,無論官窯或民窯都偏向於彩繪瓷器,宋瓷前都以單色釉為主,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繪世界,瓷胎也趨向薄、細、白的求,在坯身上記住款式也從此開始,年代、堂號、人名都有,使研究考據有更確實的辨認。


清朝時期陶瓷文化

清朝中國瓷器可謂登峰造極。數千年的經驗,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,督陶官的管理,清朝初年的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代,因政治安定,經濟繁榮,皇帝重視,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,皇帝的愛好與提倡,使得清初的瓷器製作技術高超,裝飾精細華美,成就不凡,是悠久的中國陶瓷史上最光耀燦爛。


清代陶瓷生產,除以景德鎮的官窯為中心外,各地民窯都極為昌盛興隆,並得到很大的成就,尤其西風漸進,陶瓷外銷,西洋原料及技術的傳入,受到外來影響,使陶瓷業更為豐富而多采多姿,也由於量產及仿製成風,畫院追求工細纖巧,雖有驚人之作,但少創意而流於匠氣。

福建省德化白瓷,瑩白而帶透明感,生產佛像相當有名。清代中期,外銷陶瓷發展出來的廣彩,豔麗照人。

      


佳德2011華夏名家紫砂壺拍賣專場


佳德藝術品拍賣有限公司2011年香港夏季拍賣會於8月19日至21日假香港灣仔港灣道華潤中心低座四樓舉行。是次拍賣會不但囊括中國珍貴字畫、鑽石名錶、古代瓷器,並設紫砂壺拍賣專場,均為華夏名家紫砂壺。

 

這次紫砂壺專場名家拍品包括:時鵬、時大彬、歐正春、陳仲美、徐友泉、李仲芳、李荗林、王南林、壺痴、董翰、余飛龍、邵大亨、黃玉麟、王寅春、朱可心、顧景舟、何道洪、王寅仙、蔣容、周桂珍、陳鳴遠、呂堯臣、顧道榮等數十位名家,共有150多件紫砂壺作品拍賣。

 

是次專場尤以”清代加彩四方大壺”(7054)最為注目,此壺高約53公分,表面繪加彩牡丹花鳥圖,用色細緻、維肖維妙;圓手柄、圓壺鈕、曲流,紫砂細膩,器型大方、協調,為清三代時期彩繪珍品。

 

顧景舟的”聖帽壺”(附証書)(7051),紫砂泥表面泛金砂粒,整體略成六角形,壺肩以上呈菱口沿邊,取名為聖帽壺,壺流呈尖形,壺形腹下略收,為紫砂壺大師別具一格之作品,此壺估價由港幣80萬開拍,線條流暢和諧,實屬壺中神品等級。

 

汪寅仙的“古簧幽罄聲”(附証書)(7045),紫砂泥為褚黃色,壺上方伸出”曲”字型手柄,壺流呈竹節形,壺蓋塑一小小甲蟲,此壺神韻古樸沈實、充滿深度,故取名為“古簧幽罄聲”,起拍價為港幣75萬。

 

朱可心之“蘭青壺” (附証書)(6932),壺腹滾圓,乘撇圈足,紫砂泥為暗紅色,表面則繪翠青色蘭葉,冷暖色系間相互調和,壺型平實之中見生意盎然,而壺口微撇與圈足微撇,相互呼應,十分可人,起拍價為港幣55萬。

 

陳仲美之”如意壺”(附証書)(6922),全壺為泥黃色,壺腹筋紋見八瓣瓜棱狀,壺形平肩,壺蓋見一圈如意紋,是為如意壺,象徵稱心如意,起拍價為港幣68萬。

 

周桂珍製作之掇只壺”(附証書)(6919),造型平實,正面刻竹葉紋,背面刻字兩行,此壺器型規正,是一把集畫、文、書、印之紫砂壺,起拍價為港幣40萬。

 

是次紫砂壺拍賣專場收藏品量多且精,收藏名家之多,實為前無古人。佳士德夏季拍賣會希望為藉著鬼匠神工之紫砂精品,帶動紫砂壺之鑑賞及收藏。